《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孩子识字、写字、写话。本节课是教学的第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好的课堂应该更多关注“人情”,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自信。
一、以读为本,读中理解。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读对理解语言、感受情感起着重要作用。在初读文本时,抓住“雾”说的几句话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这里我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机会,鼓励他们大胆的发声。很多的时间都花在了朗读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随文识字,积累巩固。
教学中不再单独教学生字,而是随着文本的推进,即时教学。借助图片,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字意,进行拓展积累。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识写分流,将课文中有对比性的生字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区分关键笔画。
三、合理想象,联系说话。
本课教学了“雾”藏大海,并感受了他的语言形式。进而进行说话训练,展示图片,“雾”来到森林,来到我们的学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了想象力,培养了语感,为写话打下了坚实基础。
存在不足:
1.学生进行学习实际是在心理上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善于提出问题。本节课在初读的要求中应该让学生对不懂得词语圈画出来,教学生字词语时,质疑。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2.鼓励学生多说。在进行最后的想象说话训练,应该要多留机会给能力薄弱的孩子,可以让生选择喜欢的场景,同桌先合作说话,再课堂上展示。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3.评价语言的递进式呈现。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式评价,不能单调统一。对学习能力薄弱的孩子来说,评价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立足学生的成长,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将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增色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