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23/10/27 9:12:07作者:潘云霞 点击:1376次
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备案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与范围: 学生发展研究
课题主持人: 吴桂香 潘云霞
所在单位: 金坛区白塔小学
申报日期: 2021年7月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二一年三月制
填报说明
1.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除招标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
2.填写前,请先认真阅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南》。
3.“研究方向”栏按“课题指南”中“选题与领域”的分类填写,如选题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2”,如选题隶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5”,其它类别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研究方向栏填写“自选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超过两人。
4.《申报评审书》栏目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申报评审书》“三、四、五”三个栏目需保持在同一页面内。
5.《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单面打印或复印,一式两份,左侧装订成册。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邮编:213000
电话:0519-86696829,86699812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 |
姓 名(1) | 吴桂香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7年 5 月 | |
行政职务 | 教导处主任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课堂教学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
工作单位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手机(必填) | 13775168701 | |
E-mail(必填) | xyxxwgx1977@163.com | |
姓 名 (2) | 潘云霞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9年 9 月 | |
行政职务 | 教科室主任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班级管理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
工作单位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手机(必填) | 13914303881 | |
E-mail(必填) | 465187795@qq.com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杨丽琴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班级管理 | 组长、阶段性报告 |
曹惠娟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小学教学研究 | 负责调查报告 |
王 莹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学研究 | 负责子课题实施 |
周 媛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教学研究 | 负责子课题实施 |
祁素珍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教学研究 | 负责子课题实施 |
徐 文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班级管理 | 负责档案整理 |
朱 娣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班级管理 | 负责课题研究、实施 |
丁 一 | 金坛区白塔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教学研究 | 负责课题研究、实施 |
| | | | |
| | | | |
课题主持人“十三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
课 题 | 课题名称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任务分工 | 完成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或出版时间 | |
《浅谈随班就读低智儿童个别化教育模式》 | 《教学与研究》 | 2021.04 | |
《让爱在融合教育中绽放光彩》 | 《教学与研究》 | 2021.02 | |
《特殊的赌局别样的精彩》 | 《新课程》 | 2011.10 | |
《让古诗因生活而精彩》 | 《语文教学通讯》 | 2008.01 | |
《师生互动五分 收获精彩十分》 | 《常州教师教育》 | 2016.04 | |
《如何设计小学英语家庭作业》 | 《学周刊》 | 2012.07 | |
《且行且思小班化》 | 《金坛教育研究》 | 2015.02 | |
《关注弱势群体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 《吉林教育》 | 2012.12 | |
《师生互动五分 收获精彩十分》 | 《中小学教育》 | 2016.04 | |
《为学生精心烹制写作的兴趣鸡汤》 | 《常州教育》 | 2009.05 | |
《特殊的赌局别样的精彩》 | 《新课程》 | 2011.10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是针对智力、肢体、心理等各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和普通学生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共同学习,通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努力培养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最终帮助普特学生在融合教育这条路上得到了共同生长。 1.特殊学生:特殊学生是指在智力、肢体、心理等各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2020年秋学期至2021年春学期我校共有 25名特殊学生,其中2名为送教上门,其余为随班就读。这23名随班就读学生,其中1名为严重肾病和肝病患者,其余22人中有1名肢体残疾学生,22名为智力方面欠缺。这些学生都是很特殊的孩子,其中多动症2名、自闭症1名。据统计,我们学校作为常州市融合教育金坛区试点学校,有占全区普通学校约四分之一的特殊儿童。 2.随班就读: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是指让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级就读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孩子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的同时,要求学校和教师分析特殊儿童的不同特性,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社会,开发潜能,为他们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3.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指的是将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同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育环境(教室)中一起接受教育,它强调的是提供给特殊需要儿童正常化的而非隔离式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所有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特殊教育师资、提供特殊教育资源等,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从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接受适应其社会化发展的全人教育。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融合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也是一套完整的实践体系,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率先发起了回归主流运动(Mainstrearmng Movement),融合教育思想成为特殊教育的主流思想。西方教育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有研究指出:“特殊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普通儿童进行沟通和社会互动”。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对“特殊学校融合教育”的实践及研究现状的文献资料搜索发现,融合教育在国外行之多年,目前较有成就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力开展“回归主流”运动,很多有轻度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得以返回普通学校的课堂之中接受教育。但“回归主流”运动主张的是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正常教育环境中,为其提供的依然是特殊教育服务,没有意识到正常教育环境也应该顺应特殊教育的需要作出相应改变。到了80年代,“一体化”(integration)概念开始普及,这一概念虽然比“回归主流”概念有实质进步,但也只是强调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儿童一起在同一课堂环境中接受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融合。直至90年代,上述两个术语逐渐被“融合/全融合”(inclusion/full inclusion)概念取代,融合/全融合教育不再局限于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安置”服务,而是更关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实质上的深层交汇,在强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无发展障碍的同龄儿童在同一课堂里一起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强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适当教育服务。目前,在美国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各种类型和程度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服务。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虽然有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我国的随班就读实际上就是融合教育,但由于随班就读受到教育体制、师资、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往往被老师放弃,被同学歧视,从而形成了“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因此我国目前的随班就读工作,只是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了普通班级,并没有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师资等特殊需要的服务,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在普通班级中安置的智力障碍儿童主要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大部分中度和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因不适合在普通班级中随正常儿童一起学习而进入特殊学校学习。 此外,我国融合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期刊上,硕博论文较少,这说明我国在融合教育方面高层次研究人员还较少。从整体上看,我国有关融合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20年来,我国融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国外融合教育的经验,融合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融合教育的安置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策略探讨,融合教育的态度及支持系统,融合教育的师资及专业素养以及教育干预效果等方面。 对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 3.本校现状综述 目前随着特殊儿童比率上升的提高,有效的实施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是,虽然我们学校有全区普通学校约四分之一的特殊儿童,但是普通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和关注还不够,教育教学方法还需要改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配备也急需改善。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学校特别申请了特殊学生的资源教室配置,并推出了课题组的祁素珍老师为我们学校的特教,出市出省进行学习,然后将所见所学带回来给我们普通老师。而且,我们还和启智学校结成对口学校,我们老师去启智学校听课,他们的老师来我们学校上课,我们走出去也请进来,多了解,多学习关于特殊学生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4.研究的价值 理论价值:融合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各国教育努力的目标。作为教育大国,我国在融合教育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融合教育理论体系有所探讨,但比较肤浅,还只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依托融合班随班就读这一平台进一步厘清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其原则、方法和途径之间的关系,构筑适合我校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实践层面的深入研究。积极进行融合教育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从事融合教育实践的能力,促进教师科研素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在实践中积累融合教育经验,为今后更为广泛地开展融合教育研究提供素材。同时,本课题研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适切教育”的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大多数人的教育参与,为特殊儿童享受正常化的生活,促进其社会化成长提供条件,逐步推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加快融合教育的资源开发与整合。 纵观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特教学校与普教学校之间、特教学校与社区企业之间实施融合教育的实践至今还没有。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 |
(三)研究目标 |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适宜特殊儿童发展的融合教育有效的方法途径,构建实施“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技术操作体系。具体表述为: (1)学校融合教育体系构建层面: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融合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构建实施“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支持体系,包括安置方式、教育策略、师资配置、教育评价等。 (2)特殊学生发展层面:通过对“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使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及其家长充分认识融合教育,引导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悦纳、和谐共处,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 (3)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提升层面:通过对“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培养一支掌握融合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1)文献和理论研究: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和个别化教育等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研究、借鉴,为有序推进课题研究提供有效引领,为论文撰写提供有力支撑。 (2)特殊学生个案调查研究:通过对特殊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成长过程、病因障碍和家长教师的态度认识,针对问题探索为每个特殊学生适性安排座位、制定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全面开展“融合教育”研究作好铺垫。 (3)特殊需要策略研究:探索随班就读学生在班级集体授课条件下,融合教育如何有效实施,即探索如何调整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练习作业等,从他们的特殊需要出发,探索可操作的适切性的有效策略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获得发展。 (4)多元化评价研究:努力探索多元的、因材而变的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公正、适切地评价随班就读学生的进步,调动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能绽放光彩,获得成功的体验。 (5)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研究:为了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特殊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他们多样性发展,探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活动特色课程,启动特教教师、社会资源、家庭相结合的教育干预课程以及家、校、生共同制定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技术人员的培养,逐步形成多方教育的合力。 多年来,通过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大量特殊儿童涌入普通学校进行就读,这就导致原本统一的课程不再适应学校的实际现状。因此,实施“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非常需要的。然而,融合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儿童的个体差异、特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要真正平等地实现受教育的权利,探索融合教育模式、策略、评价,都应该考虑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是个别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融合教育的任务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应对这种差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研究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查询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完成文献综述,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将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根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尝试新的实践途径,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保证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阶段中有设想、有项目、有过程、有收获的过程性成果,有准备地进入下阶段实践研究。 (3)经验总结法:整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总结、提高、再实践、再总结的螺旋上升式的研究,不断提升实践的功效。 (4)调查法:运用观察课堂、问卷调查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发现和收集相关教学的素材,以及学案导学课堂的成效,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5)个案研究法:对特殊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揭示特殊学生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学生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六)实施步骤 |
成立课题组,召集课题组成员---收集特殊学生资料,建立特殊学生档案---探索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有效模式---整理更新特殊学生档案---探索适切的特殊学生融合教育评价方式---完善特殊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形成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研究素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年7月——2021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对实验课题进行论证; 2.学习相关理论,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积极搜集相关信息,制订研究计划; 3.调查研究,收集特殊儿童的基本资料,为他们研究制定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22年1月——2023年12月) 2022年1月——2022年12月: 1.请区发展中心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指导,聘请课题顾问,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2.探索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在班级集体授课条件下的个别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3.探索可操作的适切性的有效策略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 4.阶段研究成果交流和总结,迎接中期评估工作。 2023年1月——2023年12月: 1.推荐课题组必读的文献与著作,组织集体培训活动; 2.努力探索多元的、因材而变的评价方式; 3.探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活动特色课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教育干预课程,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技术人员的培养,逐步形成多方教育的合力; 4.组织课题研究课教学观摩,通过课程引领各学科教师的研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完善课题网站的建设。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4年1月——2024年6月) 1.收集课题活动资料,汇编论文集、优秀案例集、教学案例集等研究成果; 2.完善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完善课题网页,迎接课题结题、成果鉴定工作。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主要观点: 1.融合教育提供给特殊儿童更为开放的受教育环境,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可以在同一环境中接受教育,并且融洽相处。随班就读形式下的融合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成长,更好地为其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此教育使得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正常的环境之中,促进了其正常化发展,再加上科学地教育与引导,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能力发展的差距,从而使儿童更好的实现社会化成长,更好地为其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2.特殊学生之所以特殊,就是其特别的个体差异性所决定,所以对他们的评价也不能千篇一律。我们将引导家庭、学生、学校三方合力,找到适合他们个体发展需求的评价方法。这个方法的实施除了特殊儿童个体化的选择外,还离不开家庭主观需求和学校评价机制的参与。 3.融合教育收益的不仅仅是特殊儿童,在实践操作中给予特殊儿童提供和谐教育的环境,并通过对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教育与心理疏导、行为引导,让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建立友好互助的氛围,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完全可以相互悦纳、和谐相处。而且普通儿童在这样的教育中也将享受到教学相长的幸福感,进一步培养了普通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 创新之处: 1.有利于形成融合教育本土理论体系与经验。融合教育在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开展此项研究,虽然可以借鉴与吸收这些经验,但不可能完全照搬,必须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发展本土化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 2.给特殊儿童提供一种新的学校教育发展策略。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给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策略,这种发展策略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化成长。 3.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70%,从已有的相关研究上看,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问题的研究几乎都是从宏观层面分析的,一些微观上的措施或者解决路径没有与实践相对应,缺乏实践基础,缺乏可操作性或可操作性低。同样,本课题也适用于研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现实问题。结合学校的学生状况展开实践探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实践路径,最后总结经验,提炼形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有效模式。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阶段成果(限5项) |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 课题立项 | 2021年7月 | 吴桂香 潘云霞 |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前期调查 | 调查报告 | 2021年10月 | 曹慧娟 |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 阶段报告 | 2022年12月 | 杨丽琴 |
相关课题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 2023年5月 | 王 莹 |
相关课堂观摩活动 | 公开课展示 | 2023年11月 | 徐 文 |
最终成果(限3项) | 整理完善学生跟踪研究档案 | 档案表 | 2024年4月 | 丁 一 |
汇编论文集、案例集等研究成果 | 论文集 | 2024年5月 | 芮丽佳 |
《随班就读形式中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2024年6月 | 吴桂香 潘云霞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课题组及核心成员情况简介: 课题主持人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第一主持人作为“徐乐益劳模工作室”成员,曾被评为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金坛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文明职工、金坛区教学常规达标先进个人、金坛市德育先进工作者;两位主持人皆被评选为金坛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组长曾被评为常州市优秀班主任、金坛区优秀班主任和辅导员。组员获得过常州市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金坛区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金坛区常规达标先进个人、金坛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等;也曾被评为金坛区教坛新秀、金坛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曾参与过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金坛市课题《小学班级读书会行动研究》课题组组长;曾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获论文评比一等奖。作为学校中层领导并一线教师,对于本校一直拥有全区超过五分之一智力低下儿童的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其他组员有常州市级和金坛区级优秀班主任、金坛区五级梯队成员,学科跨度大,几乎涵盖了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研究领域全面。 围绕本课题开展的前期工作: 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强,阶段实施过程和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的保障,这次的课题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同时本课题理论依据充分、科学,符合当前融合教育课程的方向,具有针对实用性。而且,我们聘请启智学校曹国强校长为课题研究顾问,全校青年教师精英教师组成课题成员,都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教学研究的能力。 完成本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是针对当前一线教师的实际困难提出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课题组部分成员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祁特教有丰富的特教理论,大部分成员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且成员较为年轻,工作有热情,为课题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证。 3.2019年春学期以来,我们学校牵手融合教育方面专家,成为了常州市融合教育金坛区第一所试点学校。本课题是学校校长牵头监督研发的新课题,政府也提供了特殊儿童康复器材,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有了有力保障。 |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四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