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以“减负提质”为核心的新阶段。该政策要求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同时强调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在减少机械性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呢?
一,传统小学英语作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机械重复性高**:以单词抄写、句型仿写为主,学生被动完成任务,缺乏思维参与。
2. **忽视个体差异**:作业统一化,未针对学生水平分层设计,导致“学困生”压力大、“学优生”缺乏挑战。
3. **脱离生活场景**:任务多局限于课本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 **评价方式单一**:仅关注答案正确性,忽视学习过程与情感态度。
二、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基于“双减”要求,作业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 **趣味性**
通过游戏化、情境化任务激发兴趣。例如,低年级可通过“单词卡片配对”“角色扮演录音”完成词汇学习;高年级可设计“旅行计划”“英文菜单制作”等项目式作业。
2. **分层性**
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分层任务:
- **基础层**:巩固知识点(如听音选图、填空练习);
- **提升层**:应用能力训练(如情景对话、短文阅读);
-
3. **实践性**
将作业与生活场景结合。例如:
- 听力任务:听英文天气预报并记录;
- 口语任务:模拟餐厅点餐对话;
- 写作任务:撰写英文日记或信件。
4. **整体性**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整合听、说、读、写任务。例如围绕“My Family”主题,设计绘画标注家庭成员(低年级)、制作家庭相册并描述(中年级)、撰写家庭故事并分享(高年级)。
基于以上目标,英语作业可以设计成以下六大类型:
**1. 基础巩固型作业**
- **目标**:夯实词汇、巩固句型
- **形式**:
- 低年级:单词卡片配对、听音涂色(如听到“red”涂红苹果)
- 高年级:思维导图归类词汇(如“动物类”“食物类”水果类词汇的专项词汇归类)、制作“单词银行”手账本,用图画和例句记录新单词
句型转换练习 ,例如在学习一般现在时后,我会把主语由I WE YOU等第一二人称换成 HE SHE IT YOU FATHER 等第三人称单数的主语,以考察学生对动词变形的运用。
**
2. 实践应用型作业**
- **目标**:强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 **形式**:
- 听力任务:听英文儿歌填写缺失歌词
- 口语任务:录制“自我介绍”视频或“绘本朗读”音频
- 写作任务:编写生日派对邀请卡、设计英文购物清单
- **示例**:在超市寻找5种英文标签食品并拍照记录(如“milk”“bread”) 找到生活中的数字,电话号码等用英语写下来,学习完public signs 后可以到公共场所找到一些常用标志并用英语翻译出来
**3. 创意拓展型作业**
- **目标**:激发想象力与跨文化意识
- **形式**:
- 中年级:改编英文童话结局并配插图
- 高年级:设计“未来城市”英文旅游手册
- **示例**:用废旧材料制作英文标识牌(如“Save Water”“No Smoking”)
**4. 分层任务型作业**
- **目标**: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 **设计框架**:
- **基础层**:完成课本对话填空(针对学困生)
- **提升层**:根据关键词编对话(如“park, friend, football”)或者写一篇小作文
例如:在单元主题“Weather”作业分层可以这样设计:
- 基础层:抄写天气词汇并配上相应的图片
- 提升层: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on Sunday/Monday ?It’ windy /cloudy. What do you do on that day?等描述一周天气变化 ,通过问答将天气表达和星期还有个体的行为活动联系起来学习,让知识不断复现,避免知识学习的单一。
-
**5. 跨学科融合型作业**
- **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能力
- **形式**:
- 英语+科学:用英文记录植物生长日记(“Day 3: The stem is 5cm tall”)
- 英语+美术:根据英文诗《The Rainbow》创作水彩画 或者画出相关的手抄报
- 英语+信息技术:制作“中国节日”英文PPT并插入配音 -
**6. 数字化互动型作业**
- **目标**:利用技术提升学习趣味性
- **工具与形式**:
- APP任务:通过“趣配音”完成动画片段配音
- 虚拟场景:在“模拟超市”AR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对话 等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变革,本质上是将“语言知识容器”转化为“素养发展引擎”。通过类型创新与评价升级,让作业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展示自我的舞台。当作业与生活相连、与兴趣相融,减负增效方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