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新教育与教师成长
★新教育实验逐渐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
专业阅读:站在?师的肩膀上前?
专业写作:站在??的肩膀上攀升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我们称之为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一)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
阅读的关键?物是教师。因为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共同的精神家园。书?校园的建设,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永远?法实现的。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和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格?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者,更加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从?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新教育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教师的阅读问题,曾经为教师推荐了100本的基本书目。如果没有真正地专业阅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依然非常困难。为此,又编制了教师专业发展地图。这个地图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约占50%)、教育学?理学以及职业知识(约占30%)、人?及科学背景知识(约占20%)这三部分不是彼此孤?,?是相互?撑,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
在新教育2007年运城年会上,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活”的命题,强调共同阅读对于教育?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法上 ,新教育实验主张知性阅读,这是?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 ,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 ,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
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
新教育将教师教育写作分为五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共写随笔。?般化的教育感悟不能称为专业写作,后?四种才是新教育提倡的专业写作。
新教育明确提出新教育专业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标,不为写作?写作,?是为了使写作恢复本来?目,服务于?常教育教学实践,成为?我反思的基本?段,促进学?以及??的幸福完整。
新教育认为,?个?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反思,从碎?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这样,这些碎?就可以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新教育的专业写作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专业写作是为了对教育教学现象进?反思研究,因此调动专业积累,理解教育教学现象是?常重要。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的过程,反思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应对情况进?基于教育学、?理学以及学科理论的专业评估,对其中复杂因素以及因果关系进?梳理。在这个意义上说,专业阅读是专业写作的前提。
强调与实践相关联。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专业写作的根基是专业实践,专业写作的?的是服务专业实践。实践?平决定着专业写作的?平。专业写作是对?常教育教学的观察、记录和反思是?法脱离专业实践?单独存在的,因此专业写作与实践始终是编织在?起的。
3.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专业写作是学术性写作?不是?学写作,因此更注重事实、学理和逻辑,强调客观地呈现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抒情化、浪漫化写作。所以,教师的专业写作需要忽略丰富性,淡化“戏剧性”,强调简单性,突出逻辑性。
4.主张师?共写随笔。即师?通过?记、书信、便条等?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活。在?童课程中,学?写作被称为“暮省”,并包括了绘画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式。师?共写随笔的本质是“共写”,也就是共同?活。共同?活意味着彼此围绕共同的话题,通过共同的密码分意义。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通过书信、便条的?式与学?和家长沟通,已经成为?道亮丽的风景,如常丽华?师每天给家长的共读便笺,我曾经说是她写给家长们的“情书”。
5.注重案例研究。在要求全体实验者进??常教育叙事的同时,新教育实验正研究对典型教育案例进?多?度的理解和解释,并逐渐积累成?个“中国典型教育案例库”。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层出不穷的问题并忙于应付。其实,这些问题有很?的相似性,在?间教室?发?过的事情, 在其他教室?往往也发?过。甚?这些问题的类型也是有限的,?如早恋问题、作弊问题、上课说闲话问题、教育惩罚问题、学?竞争问题、亲?交流问题。如果对这些典型问题进?集
中的案例研究,就可能为所有教师在处理教育问题时提供的可供参照的资源。
(三)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与专业
新教育实验认为,需要打破教师之间的这种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平, 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其实,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问题?直是古今中外教育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孔?早就讲过“独学??友,则孤陋?寡闻”以及“三??必有我师”的道理,教师的成长“?态”也得到现代教育学者的关注。
美国斯坦福?学的格鲁斯曼( Grossman)教授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特质及组建过程进?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说明,明确指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和“?群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
迈克劳林(McLaughlin)则对教师专业共同体对于学校发展的作?进?了研究,指出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持和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和变化?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以使教师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从?为学校?向成功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和精神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形成一个良好共同体宽松氛围的土壤。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需要引领与榜样。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也是需要约束的。
我们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才是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更多“尺码相同”的教师在这种共同体中彼此激励和温暖,创造一个基于网络、以知识为精神食粮的生活空间。
第?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新教育提出的“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分“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多元?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
(一)四种课堂话语的分析
1.公开课的话语课堂;2.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3.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4.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二)理想课堂的六个度
只有学?满意的课堂,才是真正课堂。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情趣与智慧?什么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享受学习?我个?认为以下六条可作参照:
一是参与度:理想的课堂,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学?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般的课堂上,学?的参与(发?与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二是亲和度:理想的课堂,师?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上可能是愉悦、欢乐和合作的,也可能是紧张、沉默和不快的。“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三是自由度:理想的课堂充满着?由轻松的氛围。我们的课堂如战场强调的是纪律严明,正襟危坐,学?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些轻松,少了?分幽默,少了?些欢声笑语,少了?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
四是整合度: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离为鸡零狗碎,如语?老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学?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五是练习度: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在于它是真正地让孩?练习和实践,让学?在课堂上动脑、动?、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六是延展度:理想的课堂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度和深度扩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活延伸,为学?的进?步探究留下空间。
只有自主的学习,只有给孩?尽可能多的自由,他们才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才能进??效率的学习。因此,素质教育与考试分数并不?盾。
(三)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理想的课堂的第?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
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个理解课堂的?具。
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茫;
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便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它既可以提醒上课者关注一些重要的课堂元素,以确保有效教学,也可以提供给考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发现并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堂课的优劣得失之处。(教学目标、预习作业、教学板块:个体学生学习清单)
理想的课堂的第?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伟?事物内在的魅?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
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事不精;好学此书者,??事不可学。
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类最奇妙的经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浅薄的。紧张的脑?劳动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
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来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
新教育主张通过共读共写,师生、亲子间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我们不仅是应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通过共读共写,师生、亲子间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而且只要坚持这样行动,教育的命运共同体就会慢慢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同生活与共同的价值,及至共同的精神家园就会出现,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会在整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闪现。
理想的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活与师??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的课堂不会停留于?与知识的对话这?维度。依据建构主义教育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习视为?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
?与知识(世界、?本)的对话;
?与他者(教师、学?、其他读者)的对话
?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长性的)
?与知识的对话?疑是课堂教学的核?,
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如?本的佐藤学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话者所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体味学?发言的?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情、想法,与他们心心和印,从而产?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也就是说,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与知识、?与他者、?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个维度:课堂与社会?活的息息通,课堂与?类命运的息息相通。
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任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然的好奇?,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这就是理想的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只是提供我们观察课堂、理解课堂、构筑课堂的一组模型是,一组阶梯式的范型。新教育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现实中,去寻求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结语: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 还原的教育梦想。没有行动的梦想终究是空想。因此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让我们同心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